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
2022-05-06 18:13:31.000
《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》
--佚名
前不久,我有個朋友忙于出差,就讓我去幫她的小孩開家長會。她家小孩上的是市里比較有名的重點小學。去開家長會的那天,有一件事情讓我很驚訝:我看到一群低年級的小朋友,在老師的帶領下,正搖頭晃腦的讀著《弟子規(guī)》。開完家長會后,我忍不住問這個老師:“為什么要讓小孩讀《弟子規(guī)》呢?”她有點不可思議的說:為什么不能讀?這可是儒家經典??!我又問:“那你知道中國人什么時候才開始讀《弟子規(guī)》的嗎?”她有點不耐煩的說了句:“古人不是一直都在讀嗎?”
后來,我才知道,不只是很多小孩在讀,在一些高校,學生不僅要讀,還要求寫讀書筆記,計入學分。有些書院還用《弟子規(guī)》的思想來管理學生,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老師,不服從就打,就罵,就關禁閉,各種慘無人道的懲罰,有學生因此患上了抑郁癥,甚至自殺。
還有人把《弟子規(guī)》與女德教育結合,給女性洗腦,要求女性“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,逆來順受”,甚至還出現了很多違反常識的奇葩言論,比如說什么“女人穿著暴露容易得宮頸癌”“常被家暴的人不容易得病”等等。而這所有的亂象,都是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進行的,更令人震驚的是,有些所謂弘揚傳統文化的人,其實根本沒多少文化。
比如,江西一所高校請了一位女德講師來演講,這位女德講師,宣揚女性要遵守三從四德,絕對服從丈夫,她還信口雌黃,滿嘴跑火車。怎么回事呢?她講有一次坐火車,因為下雨,火車就停了,后來火車突然就啟動了,她往窗外一看,把她感動得當場就哭了。她看到啥了呢?她說她看到無數多穿制服的人,正分成兩列,把長長的鐵軌扛在了肩上,火車轟隆隆轟隆隆地從他們肩上駛向了遠方。額滴個神啊!她這是真的滿嘴跑火車啊。后來據記者調查,這個女德講師,其實是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退休大媽。如此反智反文明的騙子能橫行高校,校長還有臉教書育人嗎?是不是該出來走兩步?
其實,一開始策劃選題的時候我并沒有打算講《弟子規(guī)》。因為稍微有點傳統文化底子的人,很少有人拿《弟子規(guī)》當一回事。
那我這期為啥要講《弟子規(guī)》呢?就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,這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,好像突然有很多妖魔鬼怪冒出來,到處招搖撞騙。更嚴重的是,他們對《弟子規(guī)》的各種商業(yè)包裝、大肆鼓吹,不知誤導了多少人。包括我身邊的一些朋友,也像那位老師一樣,把《弟子規(guī)》當作是儒家經典,以為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在讀。
這真是天大的誤解?。?/font>
第一、《弟子規(guī)》是清朝康熙年間一個落第秀才寫的,原名叫《訓蒙文》,一開始根本沒什么人關注,后來被改成三字韻,有點像順口溜,才有人在茶館、祠堂、田間地頭,講給那些底層干苦力的沒文化的人聽。《弟子規(guī)》真正作為蒙學教材,是在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。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,《弟子規(guī)》就被新式中小學教材代替了。所以,中國人讀《弟子規(guī)》的歷史,滿打滿算也不到兩百年。而這兩百年間,恰恰是中國經歷了由盛到衰,最后差點亡國滅種的歷史時期。
第二、如果《弟子規(guī)》確實是儒家經典,那不管出現得多晚,都應該被傳承。但問題就在于,《弟子規(guī)》非但不是儒家經典,它所宣揚的思想,是與儒家思想完全相反的,它的核心理念,也和孔孟之道背道而馳??梢哉f,《弟子規(guī)》是打著孔子的旗號反孔子。
我們先了解下作者,再來談《弟子規(guī)》。
《弟子規(guī)》的作者叫李毓秀,生于清朝康熙年間,死于乾隆年間,享年83歲。歷史上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,他是個落第秀才,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中舉。他出生鄉(xiāng)下,父母都是農民,為了養(yǎng)家糊口,只好靠教小孩為生。后來實在混不下去了,家里就想方設法湊錢給他買了一個縣丞的官來當,縣丞相當于副縣長,在當時就是個比芝麻還小的官。
如此,也就可以理解,《弟子規(guī)》之所以完全違背孔孟之道,一個原因就是是因為這個落第秀才水平太低了。
第二、如果《弟子規(guī)》確實是儒家經典,那不管出現得多晚,都應該被傳承。但問題就在于,《弟子規(guī)》非但不是儒家經典,它所宣揚的思想,是與儒家思想完全相反的,它的核心理念,也和孔孟之道背道而馳??梢哉f,《弟子規(guī)》是打著孔子的旗號反孔子。
我們先了解下作者,再來談《弟子規(guī)》。
《弟子規(guī)》的作者叫李毓秀,生于清朝康熙年間,死于乾隆年間,享年83歲。歷史上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,他是個落第秀才,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中舉。他出生鄉(xiāng)下,父母都是農民,為了養(yǎng)家糊口,只好靠教小孩為生。后來實在混不下去了,家里就想方設法湊錢給他買了一個縣丞的官來當,縣丞相當于副縣長,在當時就是個比芝麻還小的官。
如此,也就可以理解,《弟子規(guī)》之所以完全違背孔孟之道,一個原因就是是因為這個落第秀才水平太低了。
比如,戰(zhàn)國時期,孟子告齊宣王曰:“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腹心;君之視臣如犬馬,則臣視君如國人;君之視臣如土芥,則臣視君如寇仇。”——《孟子·離婁篇下》
可到了秦以后,誰還敢像孟子這樣和君王互懟,那不就是找死嗎?
再比如,孔子主張為父絕君,為了父母,可以不聽君王的。可到了秦以后,卻變成了“為君絕父”,為了君王,可以不管父母的死活,正所謂爹親娘親不如皇帝親,有奴性,沒人性。
雍正時期,有一年春節(jié),有個大臣在給皇帝的賀卡上寫到:“君恩深重,涓埃難報”,就是說皇帝對我太好了,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報答才好。他本來是想拍皇帝的馬屁,可雍正看了賀卡卻勃然大怒。他在痛罵這個大臣的批注里寫到:
“但盡臣節(jié)所當為,何論君恩之厚薄。”
就是說不管君恩厚不厚,你做臣子的都應該無條件向皇帝效忠。我對你好,我封賞你,對你有恩,你固然應該向我效忠;但就算我對你不好,就算我殺了你全家,你也應該無條件向我效忠,無條件對我好。雍正也真是夠變態(tài)的??!
從這些活生生的史料里,我們幾乎可以想象李毓秀生活的年代,都說人是時代的產物,在這么森嚴的時代背景下,李毓秀就算真正理解儒家思想,又有什么用,他根本不敢發(fā)出聲音。他寫出這種與儒家思想完全相反的垃圾,其實很正常。《弟子規(guī)》雖然違背了儒家思想,卻剛好迎合了朝庭所提倡的主流價值觀,符合主旋律。李毓秀大概也只能那樣寫,否則,要么餓死,要么被殺頭。
那么,《弟子規(guī)》究竟有哪些問題,為啥說它是打著孔子的旗號反孔子呢?
先來看第一節(jié)“入則孝”,看看《弟子規(guī)》是如何講“孝”的。
“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”
父母喜好的東西,做子女的要盡力去準備,父母厭惡的,則要小心謹慎地去除。如果總以父母的喜惡為主,那還了得!你爹喜歡煙酒,你就準備煙酒,那你爹要是喜歡小三呢?難不成你也去幫他找一個?你爹倒是高興了,可你媽估計要被氣得跳樓。
“父母教 需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”
就是說,父母教導的時候,要恭敬的聽從,哪怕父母責罵我們,也要一一順承不得反抗。這父母又不是圣人,他們的教導也會有錯誤啊,一味的順從難道不是愚孝嗎?
“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”
父母愛我,我孝順他們,哪怕父母憎恨我,我也要孝順。孝當然沒問題,但這樣要求一個小孩,是不是有點太變態(tài)了?
“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”
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,如果父母不聽,甚至打你,罵你,你也不能有怨言,哪怕是哭著,也還要繼續(xù)勸。天哪!試問有幾個大人能做到這一步?你確定這孩子不是隔壁老王的?
《弟子規(guī)》提倡的“孝道”,說白了就一句話:無論父母怎么對子女,子女都必須無條件服從!無條件孝順!這和雍正要求大臣無條件效忠、無條件服從皇帝,不正是一樣的嗎?
其實,孔子提倡的孝道,和這完全相反。
孔子有個弟子叫曾參,有一天,他鋤地時不小心弄斷了幾棵瓜秧,他爹因為心疼莊稼,就對曾參破口大罵,還拿起棍子把他打暈了過去。等他好不容易醒來,不僅沒有怨言,還很內疚的給他爹道歉:爹,真是對不起,都怪我不好,您為了教導我,都累壞了吧?”
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后,非常鬼火,他對其他弟子說:“如果曾參來見我,不要讓他進門!”
很顯然,孔子覺得曾參這是愚孝,他并不贊同子女必須毫無原則地服從父母。
那么,孔子關于“孝”的核心觀點是啥呢?
“父慈子孝,兄良弟悌,夫義婦聽,君仁臣忠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
就是說,孝,或其它的人際關系,不是單方面的服從,而是一種對應關系。父母對子女慈愛,子女對父母孝順。哥哥對弟弟好,弟弟也對哥哥好。丈夫對妻子好,妻子當然樂意夫唱婦隨。君臣關系也是這樣,君王對大臣仁義,大臣才會對君王忠誠。雙方是一種對應關系,而不是一方必須無條件服從另一方,否則,難道你老公對你家暴,你卻說:哎呀~親愛的你打的真好,再多打幾下!難道皇帝殺了你全家,你還得感謝他?
再來看《弟子規(guī)》關于行為規(guī)范又有哪些要求呢?
“對尊長,勿見能”,不要在長輩、老師面前表現自己,不要逞能。
這與儒家提倡的也是完全相反。
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記載:
“當仁,不讓于師。”
這表明儒家是鼓勵學生要敢于表現自己,哪怕面對的是自己的老師,也要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!
《弟子規(guī)》還提出:
事雖小 勿擅為 話說多 不如少
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
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
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
這就不用解釋了吧?
我們從小就聽過很多類似的話,什么“各人自掃門前雪,休管他家瓦上霜”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”“槍打出頭鳥”等等。
這都是些啥思想呢?小孩子在認知世界的時候,如果接受的是《弟子規(guī)》這樣的熏陶,那他學到的絕不是什么傳統經典文化,而是吸收了糟粕,久而久之,只會變得膽小怕事、自私冷漠、畏畏縮縮,成為孔子最討厭的一類人——鄉(xiāng)愿。
什么是“鄉(xiāng)愿”呢?《論語·陽貨》記載:“鄉(xiāng)愿,德之賊也”。“鄉(xiāng)愿”就是那些只知道附和別人,沒有自己的價值觀,看起來忠厚老實,但其實骨子里自私冷漠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,在孔子看來,這種人就是破壞道德的賊。
為什么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落后挨打的歷史?為什么中國人變得非常麻木、自私、冷漠?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。但如果要從文化、思想上來說,就是因為《弟子規(guī)》這種公然提倡“鄉(xiāng)愿”的思想在影響國人。以前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,我們有為民請命的人,有剛正不阿的人,有仗義執(zhí)言的人,每個人都很鮮活,很有個性,從不唯唯諾諾。
說到這里,可能有朋友會說我太一葉障目,沒有辯證看待問題,因為《弟子規(guī)》里有些章節(jié)還是很不錯的,比如“晨必盥,兼漱口,便溺回,輒凈手”,教小孩要勤洗臉刷牙,飯前便后勤洗手之類的。
這些當然沒問題,可這些難道不是幼兒園老師教的嗎?《弟子規(guī)》被吹捧為所謂的國學經典,難道只是充當幼兒園阿姨的角色?未免也太低幼太可笑了吧!
另外,弟子規(guī)還有很多嚴重違反現代文明的理念,有很多錯誤的、落伍的觀念。比如“親有疾,藥先嘗”,是藥三分毒,親人生病卻要子女先嘗藥,難道你家小孩是試毒銀針?
可能也有朋友會說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”不就行了,這句話本身也是似是而非的。蘋果壞了一半你可以削掉壞的再吃,可作為精神糧食,作為一種教材,它的整體教育理念有問題,你怎么取舍?
《弟子規(guī)》里確實有一些還算正常的章節(jié),可依然難以改變它是精神垃圾的事實,它所宣揚的很多思想,連一些成年人都會受其誤導,更別說是尚未樹立價值觀的小孩了。
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理·芒格曾說過:如果把葡萄干和大便攪在一起,你得到的仍然是大便。而且,不管古今中外,有那么多優(yōu)秀的讀物供我們選擇,干嘛非把時間花在鑒別“精華”和“糟粕”上呢?
如果有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,建議你們選擇經過歷史考驗的真正的經典。